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、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了2013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51%,比上月上升0.7个百分点,连续第11个月扩张并创下年内新高。PMI中的订单、生产、购进价格、采购量、库存、就业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,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。这表明市场预期好转,企业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。上海边角料交易中心分析师表示,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改革,稳增长,调结构的政策,对于参与经济的主体起到了增强心理预期,提升市场信心的作用。
各项指数全面回升
从分项指数看,构成PMI的5个分项指数均高于7月份,尤其是新订单指数为52.4%,比7月份上升1.8个百分点,连续2个月回升,为16个月以来的最高点,是8月份制造业PMI明显回升的有力支撑。同时生产指数为52.6%,比7月份上升0.2个百分点,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.2个百分点,为近7个月以来的最小差值,表明本月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。此外,在需求回暖的带动下,8月份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7月份的50.1%快速升至53.2%,为6个月来的高点,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。
经济企稳再获确认
伴随着财政计划的加速实施以及新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小型‘财政刺激’,整体经济走势出现了加速向好的局面。从历史趋势来看,超过一半的财政预算将在下半年支出,今年也不例外,大约58%的预算资金将在今年下半年执行。政府也安排了一些额外的投资支出,这些支出将产生大约2000亿元的GDP产出,这相当于今年上半年GDP总量的0.8%。同时,由于房价上涨和需求旺盛,房地产投资也在明显反弹。新政府至今尚未推出新一轮的调控举措,这似乎表明政府对于房价采取了更加容忍的态度。尽管流动性状况仍然较为紧张,但市场的波动性已经明显下降,这也可能帮助整体经济逐步恢复平稳。
能否延续仍存隐忧
尽管当前的数据看起来比较乐观,但是这种企稳会不会像去年四季度那样只是昙花一现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对未来经济形势表示担忧的经济学家主要提出了三点理由。首先,当前经济企稳依靠的仍是固有路径。一是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开工、施工面积增长加快带来的现实需求回升,二是短期稳增长政策信号及长期城镇化推进带来的需求预期好转。其次,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形势趋于严峻。虽然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打击更大,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主导了全球货币发行权,它们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,但对新兴经济体就显得过于宽松。这直接导致新兴经济体2011年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。最后,产能过剩的风险仍然存在,企业经营环境没有根本改善。
|